巨人网
产经 科技 企业 数据 峰会 快讯 商业

AR商业化的“AI转身”

2024-11-28来源:蓝鲸新闻编辑:瑞雪

作者|市象 周立青

11月,国内“AR四小龙”之一的Rokid举办了新品发布会,在发布会的同步直播间,出现了一条不合时宜的“什么时候发去年的工资”的评论。

“公司确实没有给我们发2023年的十三薪和年终,十三薪是公司在2023年签署的合同中明确规定的,虽然公司承诺会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发放,但目前还没有消息。”Rokid一员工告诉「市象」。该员工还表示,在2024年的合同中,十三薪的发放被改为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决定。

Rokid作为当下国内AR行业中备受瞩目的独角兽企业,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备受资本市场的热捧。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Rokid共计完成13轮融资,吸金能力惊人。融资最为密集的2022年,Rokid更是在4天内连续斩获两轮融资,总金额高达3.84亿元。

在今年4月的新品发布会上,创始人兼CEO祝铭明Misa透露,过去三年间,Rokid营收持续增长超100%,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实现了150%的同比增幅,同时预计今年全年将继续同比增长100%,四年营收将增长超20倍。

不过,截至目前,Rokid尚未对外公布其盈利情况。AR作为投资圈的“小热点”,一直吸引资金进入。众多科技巨头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然而,由于此前有部分AR企业陷入欠薪、裁员、亏损风波,该行业的盈利能力不免让内外都表示担忧。

当下,单纯依赖AR技术路线显然难以支撑企业的盈利需求。Rokid以及其他AR厂商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现状,纷纷开始发力AI眼镜,以此作为切入市场的突破口,探索“AR+AI”的融合策略,试图为企业开辟出一条可行的商业化路径。

AI升温

Rokid的B端产品线涵盖了消费级AR智能眼镜和专业级AR空间计算套装等多个领域。11月,Rokid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Rokid Glasses,与以往专注于AR技术不同,Rokid Glasses在宣传中强调了“AR+AI”的融合概念。

相较于Rokid之前推出的分体式产品,Rokid Glasses在设计上采用了一体化结构,外观与传统眼镜别无二致。这款智能眼镜采用了单绿色Micro-LED+衍射光波导方案,不再侧重于传统的观影和游戏等沉浸式娱乐体验,而是转向了多模态AI交互,新增了AI搜索问答、物体识别、文字翻译和数学题解析等更加贴近大众日常需求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AR眼镜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Rokid的战略重心似乎发生了调整。在发布会上,Misa也表示:“AI和AR是一件事。”在AR领域,Rokid并非唯一一家采取AR+AI战略的企业,还有其他厂商同样在发力。

雷鸟创新推出的雷鸟X2,就支持多模态大模型智能助手RayNeo AI,能够实现自然对话搜索和控制、视觉搜索、AI翻译以及头脑风暴等多项AI功能。影目科技推出的INMO Go也整合了AI大模型,提供了实时语音翻译、AI百科和外语陪练等功能。

除了AR厂商依托原有的AR技术积累,积极融合AI技术向AR+AI方向转型外,眼镜作为AI技术商业应用的重要载体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国际层面,高通CEO安蒙在接受外媒专访时提到,高通正与三星、谷歌联合研发一款可与手机连接的混合现实智能眼镜,理想的形态是“外观与普通眼镜或太阳镜没有任何区别。”安蒙还强调,“生成式AI将会弥补推广混合现实技术缺失的部分”。苹果CEO蒂姆·库克此前也曾表示,公司正在向智能眼镜领域迈进。

在国内市场,百度近日发布了全球首款内置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上市。小米紧随其后,已与歌尔达成合作,将推出新一代AI眼镜,并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小米创始人雷军对这款AI眼镜的出货量预期在三十万台以上。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也在积极评估AI眼镜项目。

AR厂商战略方向的调整以及科技巨头们竞相涌入AI眼镜领域,或许是看到了Ray-Ban meta上线后的火爆。安蒙也提到,Ray-Ban meta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2023年9月,meta携手Ray-Ban推出了第二代智能眼镜Ray-Ban meta,产品一经上线就远超市场预期。IDC数据显示,该产品发布当年的第四季度及2024年第一季度,Ray-Ban meta的出货量分别达到了36万台和10万台。而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这款智能眼镜的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了100万台大关。

显然,Ray-Ban meta超预期的销量意味着当前以AI为主要方向做智能眼镜的产品逻辑已经得到市场的验证,这也为国内AR厂商提供了做智能眼镜的方向——与其死磕不成熟的技术,并将各种技术堆砌于外观略显突兀的设备中,不如回归眼镜本身,逐步迭代升级其功能。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也指出:“当前市场上大量AR公司在用户使用9%的场景里投入了90%的研发精力,这实际上远离了用户需求。”

当AR厂商不再过度追求AR,而是从眼镜的基本属性出发,先发展智能眼镜,再叠加AI功能、AR显示,产品可能会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未来。

AR遇冷

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全球AR眼镜的销量仅为48万台。尽管AR领域在资本市场打得火热,其商业化进程却显得举步维艰,AR厂商面临严峻挑战。

2022年8月,智能眼镜厂商影创科技被曝出拖欠员工薪资的问题。影创科技CEO孙立也坦言,受疫情影响,公司确实暂停了部分员工某些月份的绩效工资发放。

meta的元宇宙相关部门——负责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业务的Reality Labs(现实实验室),自2020年以来累计亏损已超过500亿美元。

Vision Pro也遭遇了减产的困境。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多位直接参与设备组件制造的人士透露,自今年初夏以来,苹果公司已大幅缩减Vision Pro的产量,并有可能在年底前完全停止生产该设备的现有版本。Vision Pro的现状也给整个AR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AR厂商难以实现盈利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两方面:

一方面,AR眼镜目前尚未能有效吸引普通消费者。尽管AR技术潜力巨大,但当前的AR眼镜在功能实用性、使用便捷性以及价格亲民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以meta在Connect大会上展示了其首款AR眼镜meta Orion为例。这款被扎克伯格称为“世界上最好的AR眼镜”的产品,尽管集成了当前几乎所有可用的先进技术,但其略显怪异的外表、高达一万美元的高昂成本和仅有2个小时左右的续航能力,都清晰地表明,真正的消费级AR眼镜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meta Orion仅生产了1000副供内部研究使用,其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尽管AR厂商基于观影、游戏、办公等场景已经推出了不少AR产品,但“小众”仍然是AR行业难以回避的痛点。

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眼镜销量为101万台,而AR眼镜的销量仅为48万台。与智能手机和PC的广泛普及相比,这一数字显得微不足道。AR厂商们正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AR眼镜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然有限,亟需加强市场教育和推广力度。

在此背景下,AI眼镜作为AR眼镜最终形态前的过渡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在当前技术受限、生态尚不成熟的条件下,承担起教育用户、拓宽市场的重任。

AI眼镜与AR眼镜有所区别,AR眼镜通过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现实世界,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的体验,而AI眼镜则是在普通眼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智能交互功能,并不刻意追求高度融合虚拟与现实的视觉效果,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实用性和便捷性上。

AI眼镜通过提供实时翻译、语音助手、信息推送等一系列智能化服务,能够逐步建立起用户对智能穿戴设备的依赖与信任。这种依赖与信任一旦确立,将为用户未来接纳更高端、更复杂的AR眼镜产品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meta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也认为,智能眼镜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预测未来售价在300美元左右的AI眼镜将成为“爆款”。

AR+AI能否破局?

Ray-Ban meta的成功给AI眼镜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那AR+AI眼镜能复刻Ray-Ban meta超预期的出货量吗?

外部在对Rokid新品的介绍或分析中,多聚焦于产品的硬件和功能。然而,作为一款首先是眼镜的智能设备,配镜这一核心问题却被忽视。

Rokid Glasses推出了带显示和不带显示的两个版本。其中,带显示版本的眼镜使用了光波导镜片,这意味着需要视力矫正的用户必须额外添加一个夹片。Rokid Glasses本身的重量已经达到了49克,加上夹片后重量会进一步增加。相比之下,一副普通的板材框眼镜的重量大约在20克左右,而更轻便的TR-90框眼镜和钛框眼镜的重量则在12-14克之间。

有Ray-Ban meta用户就表示,自己有500度的近视和200度的散光,在为眼镜配镜后,整体重量在70g左右,导致每隔几分钟就需要扶一下眼镜。

对于需要视力矫正的用户而言,Rokid Glasses在满电状态下能支持4小时的日常使用,其重量在电量耗尽后无疑会成为一大负担,这可能直接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尽管Rokid Glasses支持快充,能在十分钟内充电至90%,但在全天候的使用场景中,屈光不正的用户显然无法随时摘下眼镜充电。

而对于不需要视力矫正的用户来说,49g的重量似乎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Misa甚至表示最终成品会采用发布会上暴龙的设计模具,重量还会减轻约8克,总重量控制在41克左右。但是,如何让本就不需要佩戴眼镜的人购买这款智能眼镜,又是一个问题。

Misa也表示:“其实我们不需要强迫不近视的人戴眼镜。我认为,只要能让近视的人愿意更换现有眼镜,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不仅是Rokid,魅族于9月份发布的StarV Air2同样需要借助外置夹片来满足视力矫正需求,并且续航也比较“拉胯”。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Rokid和魅族的产品已经代表了行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佳形态,基础的重量和电池续航问题仍然是当前产品的普遍挑战。

对于需要视力矫正的人来说,重量问题可能会降低他们的购买意愿,而不需要佩戴眼镜的人可能本身购买这类产品的意愿就不强,或者购买后可能因缺乏实际使用场景而放在角落吃灰,这可能是目前轻便型AR+AI眼镜所面临的现实。

相比之下,Rokid Glasses的无显示版本,即“AI纯享版”,用户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需求配镜,不会再有其他重量的附加。在功能体验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价格更低、质量更轻的版本更有可能成为新产品的销售主力。

AI+AR究竟是契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必要创新,还是仅仅是一种技术驱动下强行创造的“需求热点”?

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实现盈利或许还需依靠更为“纯粹”的AI智能眼镜。有显示版本的Rokid Glasses在此时推出,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强调Rokid在AR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持续创新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Misa在发布会上表示,新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关于产品的完成度,在科技博主电丸科技的视频当中,Misa表示Rokid的风格通常是完成85%以上才会对外发布,而在36氪的采访中,这一数字却变成了“大概可以理解为硬件完成了60%,软件完成了50%”。

李宏伟表示:“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当前的AR眼镜尚未成熟到可以完全取代手机的地步,离真正成为主流智能终端还有一段路要走。”

Misa在今年4月中旬,Rokid发布AR Lite空间计算套装发布时也坦言:“距离AR厂商真正的‘iPhone时刻’还有三年。”

青岛疾控中心公益视频:结核病治疗的锦囊妙计
内容 视频来源: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市预防医学研究院青岛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