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网
产经 科技 企业 数据 峰会 快讯 商业

民生银行涨势背后:新希望举牌能否引领其走出低谷?

2024-12-11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近期,民生银行(股票代码:600016.SH、01988.HK)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波出人意料的上涨浪潮。

自11月18日至19日,民生银行的A股股价在短短两天内飙升超过10%,触及近三年来的新高点。尽管随后股价有所回调,但仍维持在相对高位波动。

此番涨势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经过一番探寻,市场发现,这可能与新希望集团的“举牌”动作密切相关,这一动作仿佛为民生银行的股价带来了新的生机。

11月18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了《第九届董事会第二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公告显示,新希望集团旗下子公司新希望化工计划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民生银行的股份。增持完成后,新希望化工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的民生银行股份比例将超过5%。根据相关规定,民生银行将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交持股5%以上股东变更事项的核准申请。

新希望集团与民生银行的渊源颇深。早在1996年,为了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联合泛海控股实控人卢志强、东方集团实控人张宏伟、巨人投资实控人史玉柱等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民生银行。可以说,刘永好为民生银行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生银行当前的前十大普通股股东中,新希望六和投资有限公司以4.13%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六。然而,民生银行的股权结构一直较为分散,导致股东之间的明争暗斗不断,股东席位的变化也备受瞩目。

今年6月,民生银行第九届董事会成员正式尘埃落定,非执行董事包括张宏伟、刘永好、史玉柱、宋春风、赵鹏、梁鑫杰和林立,执行董事则包括高迎欣、王晓永和张俊潼。与往届相比,卢志强已退出董事会,取而代之的是深圳市立业集团实控人林立。

据了解,自去年7月起,深圳立业开始在二级市场买入民生银行的股票。截至2023年末,其持股比例已达到3.37%,成为民生银行的第七大股东。此后,深圳立业继续增持,并于2024年一季度末成为民生银行的第四大股东。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深圳立业的持股比例仍为4.49%,排名未变。

随着刘永好此次的大手笔增持,如无意外,新希望集团将很快获得监管核准,从而超越深圳立业,晋升为民生银行的第四大股东。这也意味着,刚刚确定的第九届董事会名单中的股东排序可能再次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当刘永好掌舵的“希望系”与民生银行一同出现时,内容几乎都是减持。因此,此次突然调整策略,确实出乎外界意料。

新希望集团表示,此次增持是看好民生银行的长期发展。然而,从民生银行最新公布的业绩来看,其并未走出低谷。2024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实现营收1016.60亿元,同比下降4.37%;实现归属净利润304.86亿元,同比下降9.21%。

拉长时间轴来看,民生银行的营收和归属净利润在2020年达到巅峰后,近年来整体呈下滑趋势。2023年,其营收仅为1408亿元,比2020年缩水超400亿元;归属净利润也仅为358.1亿元,比2019年少赚近100亿元。

分析原因,一方面,受到LPR持续下调以及政策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业普遍面临压力。另一方面,民生银行自身问题较多,特别是股东关联交易问题。例如,泛海系贷款余额高达187.26亿元,恒大“暴雷”后,民生银行也深受其害,欠款高达293亿元。

在种种“掣肘”之下,民生银行逐渐掉队,无论是业绩情况、资产质量还是市值,都排在股份行队伍的尾部。

与大部分行业一样,银行业也存在马太效应。头部选手随着体量的增大,各方面能力也呈边际递增趋势,最终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据梳理,过去十年间,民生银行不进反退,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头部股份行的差距越拉越大。

以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为例,招商银行实现营收2527亿元,归属净利润1132亿元;兴业银行实现营收1642亿元,归属净利润630.1亿元。而民生银行营收仅为1016.60亿元,归属净利润为304.86亿元,与前者相去甚远。

在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4%,拨备覆盖率432.15%;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拨备覆盖率233.54%;而民生银行则为1.48%、146.26%。

回溯十年变化,民生银行也曾是股份行中的佼佼者。2014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营收为1017亿元,归属净利润为367.8亿元,营收比当时的兴业银行高出百亿元,归属净利润也只少15亿元。然而,如今的民生银行已不复当年之勇。

糟糕的“基本面”反馈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犹记2013年2月,民生银行曾以A股3245亿元市值超越招商银行A股3187亿元市值,夺得股份行市值的桂冠。然而,截至12月3日,民生银行总市值仅为1764亿元,仅为10年前的一半。

虽然新希望集团的增持对民生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如果不进行彻底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民生银行恐怕仍难以看到真正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