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的渐入尾声,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变革。曾经被视为辅助功能的手机智能助手,如Siri,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竞相追逐的焦点。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大模型技术和AI智能体的飞速发展。各大硬件厂商纷纷意识到,搭载端侧大模型的AI手机,将是未来市场的制胜关键。于是,一场激烈的AI手机竞赛悄然拉开序幕。
苹果率先出击,于9月发布了首款“AI iPhone”——iPhone 16。这款手机首次将大模型部署在手机内存中,标志着AI手机时代的正式到来。紧随其后,荣耀、小米、vivo、OPPO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AI手机新品。这些手机智能助手,如同AI“指挥官”,能够在手机后台调用各类软件APP,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
然而,在这场竞赛中,国产手机厂商的表现尤为抢眼。荣耀早在之前便预告了Magic7系列,声称将是中国消费者首款体验AI Agent的手机,并自信地表示“领先苹果”。随后,荣耀发布了Magic OS 9.0,其YOYO智慧助手已经打通了多款APP,实现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小米、vivo、OPPO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了搭载端侧大模型的AI手机新品。
小米的小米15搭载了澎湃OS 2,升级了“小爱”为“超级小爱”,支持多项AI功能;vivo则发布了30亿参数量级的蓝心端侧大模型3B,并公布了其他类型大模型的升级计划;OPPO则宣布实现了全球首次MoE在端侧的落地,其“小布”智能助手支持超1800项指令。魅族更是全面发力AI手机,提出了“All in AI”的战略。
然而,AI手机的快速发展并非没有隐忧。端侧大模型需要在手机上实现智能化,这势必要求终端设备硬件配置升级。但手机受限于处理器算力、内存、存储容量以及电池续航等技术限制,与云端大模型相比,端侧大模型的参数规模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这可能导致消费者的购机成本大幅上升,或者相关成本转嫁给厂商。
AI手机端侧大模型的一个重要卖点是能够调用手机上的各类应用程序,以用户的语音指令为导向,完成复杂操作。但这一功能背后,却隐藏着极高的安全、隐私和合规风险。手机厂商发展出两大技术路线:一种是“签订意图框架”,另一种是“模拟用户识屏+模拟点击”操作。前者依靠品牌号召力邀请第三方App软件厂商加入共建生态,后者则以AI能力识别屏幕并模拟点击操作。
然而,“模拟识屏和点击模式”中,部分国产手机直接利用安卓系统为残障人士开发的后门“无障碍权限”,强行调用第三方APP应用的授权。这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还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滥用。手机厂商与软件APP生态的关系,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秩序,都因此受到了严峻挑战。
更令人担忧的是,端侧大模型将用户数据作为训练“喂料”,即使用户在APP内删除了个人信息,这些数据也可能被转化为一种“知识”、“规律”嵌入在端侧模型和应用系统之中。这意味着,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行为习惯数据有可能永远无法删除,成为了一个新的悖论。
在这场AI手机竞赛中,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隐私保护,将是手机厂商未来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