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网
产经 科技 企业 数据 峰会 快讯 商业

银行密集发声,不法贷款中介寒冬将至?

2024-12-20来源:蓝鲸新闻编辑:瑞雪

近日,社交媒体上频频曝出消费者因贷款中介高额费用而陷入困境的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李乐嘉(化名)的经历尤为典型,他原本计划贷款35万元,并同意支付3500元的中介费,但最终被扣除了43200元。

李乐嘉的遭遇并非个例,问题出在贷款中介在合同中玩起了文字游戏。他们声称收取1%的中介费,但实际上合同规定的是每月收取下款金额的1%,对于12个月的贷款期限而言,就是12%的费用。由于李乐嘉没有仔细审查合同,且银行贷款先转入中介指定的账户,他最终只能默默承受损失。

不法贷款中介利用贷款居间服务的名义,宣传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和便捷的申请流程,甚至假冒银行工作人员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并收取高额中介服务费。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银行的信贷业务带来了潜在风险。

面对这一问题,多家银行已采取行动,纷纷发布声明与不法贷款中介划清界限。这些声明明确指出,银行的贷款业务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合作,办理贷款除合同约定的利息外,无需支付其他任何费用。同时,银行提醒客户对“无需抵押担保”、“特殊渠道”、“当天放款”、“低息贷款”等诱导性宣传保持警惕。

太原农商行早在今年6月就开始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提醒,截至12月已累计发布120次。建设银行台州分行、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和中山分行、招商银行贵阳分行等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银行也相继表态,未与任何贷款中介开展业务合作。

工商银行中山分行更是开通了举报监督渠道,表示将对不法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一举措显示出银行对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的决心。

那么,为何银行此时密集发声?一方面,不少银行正进入开门红周期,贷款业务压力增大。在贷款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寻找增量成为基层员工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银行的基层机构或客户经理在业绩压力下,可能会擅自与不法中介合作,这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

另一方面,不法贷款中介通过包装伪造客户资料、诱导客户违规操作等手段,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他们了解各大银行的审核规则和资料需求,帮助客户通过审核,但往往基于错误信息放贷。一旦客户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银行将面临损失。

今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公告也强调,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提升保护工作质效。这从监管层面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以来,多个地方监管部门也已行动起来。例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了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机制;江苏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公安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打击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的通知。

曾在贷款中介公司工作过的王泉(化名)表示,这个行业压力很大,不仅要背负业绩压力,还要面对欺骗消费者的道德困境。他因无法忍受良心煎熬,在做了一个多月后选择离职。

随着监管高压态势的持续和越来越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抵制,不法贷款中介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大幅压缩。这一行业的寒冬或许即将到来。

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提高警惕、仔细阅读合同、选择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仍是避免陷入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