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界一股转型风潮悄然兴起,众多券商从业者纷纷脱下西装,转身投入公务员队伍的怀抱,捧起了人们口中的“铁饭碗”。随着各地公务员招录名单陆续公布,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不少知名券商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拟录用名单之中。
为何这些昔日的金融精英会选择离开光鲜亮丽的投行界?一位前投行人士坦言,虽然月薪高达两万,但长时间的项目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往往让人青春流逝却难见成果。相比之下,体制内或类体制单位的稳定,就如同一个救生圈,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安全感。
券商从业者转型公务员,其实拥有不少天然优势。他们普遍拥有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背景,同时在外形和表达能力上也较为出众。然而,转型的背后也伴随着代价。体制内的收入普遍低于券商,晋升通道也相对固化和隐蔽。但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成为了吸引他们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券业人才的迁徙案例屡见不鲜。有人成功上岸,捧起了“铁饭碗”;有人则奔赴上市公司,出任高管或董秘;还有人选择转型地方国资或城投,从全市场化环境转入半市场化;更有不少人选择自主创业,通过知识变现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这股转型潮的背后,是行业整体降薪转型和职业预期崩塌的叠加效应。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转型并非简单地选择平台,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曲线。对于年轻人来说,市场化机构的高强度、高回报机制是他们打基础、积累资源的最佳平台。而对于追求稳定、可控节奏的中年从业者来说,体制内的清晰规则、明确边界和可预期路径,可能更符合他们的阶段性目标。
转型的主要难点在于认知切换和能力适配。从快节奏、结果导向的券商环境转入节奏缓慢、流程严谨的体制内单位,不少从业者可能会出现不适。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能不能做”,而在于“适不适合做”。
这股转型风潮也折射出券商行业的深刻变化。随着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工作性价比下降,不少从业者开始重新评估职业价值。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净流出超两万人。其中,一般证券业务人员和证券经纪人的减少尤为明显。
一位前券商首席分析师指出,当前券商从业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收入上限被锁死,职业预期不断下降。同时,市场上大量宽基指数的发行,使得主动型管理产品的份额降低,行业资源向被动投资倾斜。这导致主动型策略更难获取超额收益,相关从业人员也感受到了明显的职业瓶颈。
然而,转型并非没有出路。对于从业时间较短、资源相对匮乏的券商人来说,要么选择进入体制内寻求稳定,要么努力进入一线城市的国资投资部门,继续留在金融行业的“牌桌上”。
一位成功转型至上海市属国有资本投资平台的原券商投行部员工透露,他目前的税前综合年薪约35万元,与券商投行基层员工收入基本持平。但相较于此前的高压工作状态,现在的岗位更加宽松,身心健康和家庭时间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另一位具有多年IPO承做经验的券商从业者,则选择入职北京某产业投资基金,年薪提升至50万元。他表示,该岗位与过往负责的业务高度匹配,工作节奏与挑战性与投行时期差异不大,但性价比明显更高。
专家强调,券商从业者的最大资产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长期积累的项目经验、客户网络和对资本市场的理解。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这些“软资产”是否能在新场景中找到匹配的出口。比如转型至上市公司董秘岗,这些资源往往可以快速嫁接,继续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