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市场迎来8000mAh大电池新纪元,荣耀Power系列正式发售,标志着其“第三次创业”战役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荣耀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拾昔日辉煌,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期,IDC发布的数据显示,荣耀在2025年一季度国内市场排名中已跌出前五,这一变化不禁让人质疑:荣耀的吸引力何在?新品发布会后,市场反应似乎并未如预期般热烈,荣耀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从未停歇,反而愈演愈烈,宛如新能源汽车赛道般紧张刺激。荣耀在AI影像、卫星通信等领域虽有所布局,但仍难逃“跟随式创新”的标签。新能源汽车行业每年都有企业倒下,智能手机厂商能否避免类似命运?荣耀的困境究竟源于何处?
回顾荣耀的发展历程,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华为的庇护下迅速崛起,一度逼近中国市场第二的位置。然而,2020年底华为宣布出售荣耀,荣耀不得不踏上第二次创业的征程,市场份额一度跌至谷底。在赵明的带领下,荣耀凭借华为留下的班子和渠道体系,迅速填补市场空白,于2024年第一季度夺得国内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显著。
然而,好景不长,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荣耀的市场份额开始持续下滑。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荣耀在中国市场出货量约为4220万台,同比下滑3%,第四季度甚至跌出前五。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改善,一季度荣耀在国内主流手机厂商排行榜上难觅踪影。与此同时,整个手机行业呈现复苏态势,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但荣耀却未能分享这份红利。
荣耀的困境不仅源于外部竞争压力,更在于其自身的战略迷失。一方面,华为的回归对荣耀造成了直接冲击,特别是华为nova13系列的上市,直接挤压了荣耀数字系列等重点机型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荣耀在打造产品、渠道建设、零售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例如,荣耀X60在性能提升和零售商利润方面均不如前代X50,导致市场反应冷淡。荣耀在线下零售能力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其市场份额的提升。
面对困境,荣耀采取了多项自救措施。在新品方面,荣耀采取了机海战术,4月内连续发布多款新品,试图以多样化的产品线应对市场份额的低迷。然而,短期的新品效应能否持续尚待观察,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荣耀的产品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线下渠道方面,荣耀正加大体验店和授权体验店的布局力度,试图通过品牌阵地的建设支撑其高端战略。然而,荣耀在零售能力方面的短板仍需时间弥补,过度集中的新品发布也对零售团队和渠道客户的承压能力提出了考验。
在更长远的规划层面,荣耀将未来押注于AI战略。然而,AI手机目前仍缺乏现象级的落地应用和技术,竞争优势尚不明显。IDC分析师指出,当所有厂商都在讲述AI故事时,真正的较量将回归到最基础的体验。因此,AI远不能被视为荣耀的“救世主”。
荣耀的自救之路或许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正如任正非所言:“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荣耀需要走出华为的影子,聚焦主业提升自己的业务操盘能力。Power系列或许只是个开始,荣耀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拾昔日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