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一位六旬老人的保险购买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王女士向媒体透露,她的婆婆,一位每月退休金仅为2800元的64岁老人,在近几年内竟花费了超过150万元购买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中心支公司(简称“中国人保长沙支公司”)的保险产品,总价值接近350万元。
据王女士介绍,婆婆患有帕金森症,但保险业务员在合同中却将婆婆的年收入填写为30万元,并在疾病选项上填写了“否”。王女士认为,业务员为了业绩,不惜误导老人购买高额保险,这种行为极其不负责任。
针对此事,涉事业务员柯女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回应称,她在销售前已经告知了王女士婆婆的相关情况,并表示婆婆的丈夫有开公司,因此她认为婆婆有能力支付保费。柯女士还提到,婆婆曾去银行贷款,并表示自己是按正常程序操作的,没有误导行为。
然而,当记者询问柯女士如何核实婆婆的年收入情况时,她挂断了电话,并未再接听。王女士则坚决否认公公在中风后还从事公司经营,并表示她和婆婆都靠退休工资生活。
中国人保长沙支公司总经理助理田女士在接受记者询问时,并未直接回应销售人员的销售方式是否妥当,但表示公司正在处理此事。她提到,公司已经与家属沟通过,并会上报相关情况,但无法给出具体处理时间。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此前,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也曾报道过类似事件。金华浦江的张女士为儿子和女儿购买了信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分红险,但在多年后才发现保险期限远超过业务员当初所承诺的期限。尽管张女士表示自己在购买时受到了误导,但由于无法提供证据,信泰人寿公司表示无法支持其全额退费的要求。
律师指出,在实际案例中,许多分红型保险的投保人在中途退保取钱时,普遍会面临本金大幅损失的情况。如果投保人认为自己受到了营销员的误导,需要提供具体证据,如误导的录音或文字对话等,否则很难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