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生物医药领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药物T细胞衔接器(TCE)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海外大型制药企业纷纷押注这一领域,国内生物技术企业也借此东风,实现了出海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其中,同润生物与默沙东达成的CD3/CD19双抗收购协议,合作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创下了国内生物技术企业出海交易的新纪录,仅次于百利天恒与BMS的双抗ADC合作。同时,GSK收购恩沐生物的CD3/CD19/CD20三抗CMG1A46,首付款也达到了3亿美元,标志着TCE领域的火爆态势。
然而,在TCE领域大火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专注于肿瘤药物研发的IGM Biosciences,在转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后,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核心管线CD20xCD3双抗IGM-2323在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预期的B细胞耗竭深度,迫使IGM不得不终止该药物的研发。
IGM的这一决定,让市场大跌眼镜。IGM的股价因此暴跌近70%,市值缩水至1.24亿美元。IGM的遭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TCE领域的冰火两重天。在火爆的市场背后,失败和掉队者同样存在。
IGM曾经是一家明星肿瘤生物技术企业,市值一度超过60亿美元。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顺利,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分道扬镳,IGM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2023年12月,IGM决定放弃血液瘤的研发,全面转向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然而,这一转型并未带来预期的成功,反而让IGM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IGM手中的两款TCE药物,IGM-2323和IGM-2644,原本都在血液瘤领域进行探索。然而,IGM认为竞争格局不佳,决定停止这两款药物在血液瘤的研发。转而将资源投入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CE管线中。然而,IGM-232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表现不佳,让IGM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
IGM的遭遇并非个例。在TCE领域,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都在不断加剧。血液瘤TCE双抗已经经历了三次迭代,从最初的BiTE到现在的第三代双抗,都在努力解决半衰期短、细胞因子风暴等问题。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这也使得TCE在自免领域的应用面临更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TCE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潜力仍然巨大。GSK收购恩沐生物的CMG1A46就是一个例证。GSK认为,CMG1A46分子设计独特,对CD19和CD20阳性B细胞具有高亲和力,对CD3具有低亲和力,可以降低TCE通常相关的毒性。临床前研究表明,该药物能够实现快速、深入的B细胞耗竭,可能为患者带来更持久的疗效。
然而,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谁也无法预测最终的结果。IGM的遭遇给所有入局TCE自免市场的选手提了一个醒:在追求创新和突破的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失败和挫折的准备。毕竟,创新药研发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TCE自免领域,技术的迭代和市场的竞争仍在继续。谁能够最终脱颖而出,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领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药物和疗法,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