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一系列创新概念如“具身大脑”、“通用大脑”等不断涌现,标志着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细分进化。
具身智能赛道上的初创企业百花齐放,它们或专注于本体设计,或致力于大脑研发,还有整机制造等多种路线。从投融资角度看,“本体公司”无疑是资本的宠儿,而“具身大脑”作为新兴势力,正逐渐崭露头角,赢得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
据统计,2024年前十个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在国内,资本的焦点正从本体向具身大模型转移,尤其是“具身大脑”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
2024年11月初,美国具身大脑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获得4亿美元投资,估值跃升至24亿美元。几乎同时,另一家同类企业Skild AI也被传出软银正就领投其5亿美元进行谈判,估值或达40亿美元。这一系列消息,激发了国内同类企业的融资热潮。
进入2025年,国内“具身大脑”领域的融资消息频传。小米投资的小雨智造、千诀科技、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纷纷获得大额融资,知名投资机构不断加码,投资金额屡创新高。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小米、美团等大厂也通过自研、投资等方式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华为更是早已涉足“具身大脑”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具身智能赛道正加速实现“技术产品化”。而“具身大脑”的持续进化,预示着机器人行业的“ChatGPT时刻”、“iPhone时刻”即将到来。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共识已从本体扩展到具身智能,但大脑与小脑的分野与结合问题仍亟待解决。从架构上看,具身智能分为大脑、小脑和肢体三部分,大脑负责感知和决策,小脑控制动作生成,肢体则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国内公司在小脑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大脑领域仍有待突破。
大脑的缺失限制了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这也是许多主攻本体和小脑研究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被视为不太聪明的“钢铁巨人”的原因之一。腾讯研究院曾指出,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具身与智能的高度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以Physical Intelligence为例,该公司在2024年10月发布了首个机器人基础模型π 0(pi-zero),这是一种用于通用机器人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流模型,仅需3B参数量就能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家务。不到一周,该公司就宣布完成4亿美元新一轮融资,估值飙升,成为具身智能大模型赛道上的独角兽企业。
Physical Intelligence的成功,不仅彰显了“具身大脑”的价值,也引发了市场上的“鄙视链”说法。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具身智能的发展可以类比新能源汽车领域,从整机终端到软件和核心零部件独立创业的逻辑同样适用。投资人从关注本体表现逐渐延伸到硬件+软件,尤其是具身大模型的能力。
在自动驾驶领域,主机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外部供应技术的控制更加严格。这引发了关于具身大脑与机器人本体之间“话语权”争夺的关注。千诀科技等具身大脑创企表示,它们与传统机器人公司之间是合作、赋能的互补关系,提供“一脑多形”的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具身大脑”作为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拐点”之一,正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国内外投资机构和大厂纷纷抢滩布局,推动该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在国内,以智平方、自变量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大脑”创企已签约多家国内外一线车企、高端制造企业及互联网巨头,获得大量商业订单。自变量机器人更是宣称其WALL-A模型的能力已与国外竞争对手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部分能力甚至更强。
在大厂自研层面,字节跳动、华为等企业也在加速推进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华为参与的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将投入包括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推动行业发展。
随着DeepSeek等技术的兴起,人形机器人与“具身大脑”赛道正迎来新一轮的重构。优必选科技、宇树科技等企业纷纷探索DeepSeek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中的有效性,预示着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