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网
产经 科技 企业 数据 峰会 快讯 商业

新茶饮赛道狂飙,资本热捧下的规模与品质矛盾何时解?

2025-04-21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近期,新茶饮市场犹如一部活生生的商业剧情片,高潮迭起,剧情跌宕。先是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首日,市值一举突破千亿港元大关,紧接着霸王茶姬在美股首秀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行情,开盘即暴涨47%,最终仍以15.86%的涨幅收盘,市值稳稳站在59.5亿美元的高位。

这股热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新茶饮板块。4月17日,港股市场上的茶饮股集体上扬,蜜雪集团股价飙升超过5%,一度触及474港元的历史新高;古茗和茶百道同样不甘示弱,涨幅分别超过4%和接近10%。

尽管资本市场对新茶饮的热情不减,但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暗藏隐忧。古茗的高负债、茶百道加盟商的流失以及围绕蜜雪冰城的种种争议,都揭示了行业内部规模与品质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信任危机的浮现。

在新茶饮市场,健康标签似乎已成为一种营销手段,而非真正的产品特质。供应链成本的持续攀升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即便门店数量突破万家,也难以掩盖单店运营效率下滑的事实。这场资本游戏能否持续,不禁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到3547.2亿元,并在2028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大关。然而,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规模、成本与品牌调性之间的平衡。以蜜雪冰城和古茗为代表的加盟模式品牌,凭借庞大的门店数量在下沉市场迅速站稳脚跟。

截至2024年底,蜜雪集团全球门店总数已超过46000家,较上一年度新增近9000家,成功超越星巴克,成为全球现制饮品行业门店规模最大的品牌。古茗和茶百道的门店数量也分别增长至近万家和突破8000家。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现制茶饮市场,更是以高达22.8%的复合年增长率,成为中国现制茶饮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然而,与下沉市场的蓬勃发展相伴而来的,是低价策略对行业利润率的加速侵蚀。新茶饮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从2023年的21.4%下降至2024年的14.7%。奈雪的茶推出的“周周9.9元”活动,甜啦啦、CoCo等品牌的价格下探,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价格战。

即便蜜雪冰城以2-8元的价格区间占据了大众市场,但在下沉市场仍面临着物流成本高企和品控压力等挑战。其供应链成本端的压力与分散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行业陷入了“低价不等于高效”的恶性循环。

随着门店的快速扩张,单店盈利能力却在不断下滑。2024年,尽管古茗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所增长,但单店GMV却同比下滑了4.3%;霸王茶姬在中国市场的单店月均GMV也降至45.6万元,同比下滑20.56%;茶百道2024年的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了58%。

加盟商闭店率的攀升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进一步暴露出新茶饮品牌在规模与品质之间的艰难抉择。行业已从“跑马圈地”的阶段转向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而万店扩张的背后是单店盈利能力的集体下滑。

在健康消费趋势的推动下,养生茶饮和无糖茶饮的需求持续增加。然而,新茶饮品牌虽然在营销上大打健康牌,但实质性的创新却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喜茶和奈雪等品牌虽然在产品上宣称健康,但实际的配方和原料并未有太大突破。

健康标签的泛滥并未真正解决消费者对人工添加剂的担忧,而代糖、电解质、益生菌等新元素的加入也仅仅停留在限量款的噱头上,并未形成有效的产品矩阵。头部品牌虽然试图通过供应链升级实现健康化突围,但原料标准化与地域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下,新茶饮行业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上市潮。然而,霸王茶姬美股上市首日高达100%的换手率,或许正暴露出投资者对其“东方星巴克”故事的疑虑。与此同时,茶百道、古茗等品牌的业绩表现也暴露出规模扩张与单店盈利之间的矛盾。

蜜雪冰城虽然凭借供应链优势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但其低价策略所依赖的原料自产和冷链覆盖仍需持续的重投入,长期盈利的可持续性仍面临考验。茶百道虽然通过“区域仓+小店”模式提升了配送时效并降低了营销成本,但在低线级城市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在存量竞争的背景下,新茶饮品牌正面临着更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出海的新载体。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不仅赚取了供应链利润,更通过低价策略渗透当地消费习惯,成为“平民化中国符号”。霸王茶姬则在巴黎奥运会前夕通过快闪活动输出东方美学,将茶饮从商品升华为文化媒介。

新茶饮正以年轻化、数字化的方式重构中国茶的全球叙事,将东方哲学转化为普世价值,并通过科技手段增强文化信任。然而,当下的新茶饮赛道既是资本狂欢的盛宴,也是行业洗牌的前夜。未来能否持续这场东方茶饮的资本盛宴,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在规模、品质与文化赋权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