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网
产经 科技 企业 数据 峰会 快讯 商业

日清方便面在中国市场失宠,高端之路缘何越走越窄?

2025-04-22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日清食品,被誉为“泡面鼻祖”,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堪称一波三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清便涉足香港市场,并于1994年挥师内地,在广东顺德落地生根。凭借新颖的产品体验,日清一度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营收峰值超过40亿港元。然而,好景不长,近三年来,日清食品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

根据日清食品最新发布的2024财年年报,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8.12亿港元,同比下降0.56%。这是继2022年实现营收40.25亿港元后的连续第二年下滑。尽管毛利率小幅提升至34.4%,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39.1%,仅为2.01亿港元,净利润率也降至5.3%。

报告期内,日清食品计提了约1.359亿港元的非现金减值,主要涉及中国内地及香港的长寿面、非油炸面、冷冻食品等生产设施的减值,以及香港工厂、仓储资产和租赁权的减值,还有中国内地分销业务相关的商誉及无形资产的减值。这些数据背后,透露出日清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中国大陆市场,日清食品2024年的收入为22.72亿港元,同比下滑约2%。盈利方面,中国大陆业务的经营溢利为3.285亿港元,同比下滑6.3%。日清管理层将下滑归因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的利润空间压缩。然而,这仅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选择的变化。

日清食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擅长讲述品牌故事的能力。作为日本企业,日清成功地将自己塑造为“方便面发明者”的形象,并赋予品牌匠心、励志、创新的内涵。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日清更是凭借其高端定位和先进的技术,如冷冻干燥技术,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日清的杯面产品,以其五六元一杯的价格,在中国市场独树一帜,成为“精致速食”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快速迭代,日清食品的辉煌逐渐褪色。中国方便面市场经历了从低端竞争到消费升级的转变,而日清虽然早期占据了高端市场的优势地位,但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近年来,外卖、预制菜等新兴速食产品的崛起,给方便面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康师傅、统一等本土品牌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推出了更多符合消费者健康需求的产品。

相比之下,日清的核心产品“合味道”和“出前一丁”虽然仍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多年未有颠覆性升级,性价比逐渐失去优势。日清在渠道布局上也存在明显短板。无论是线下渠道还是线上渠道,日清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都远不如本土品牌。在新兴渠道的布局上,日清更是未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错失了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机会。

日清食品在中国市场的衰退,也折射出外资品牌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许多外资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面临着文化、消费习惯、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而日清的“日式傲慢”,更是让其在面对中国市场变化时显得迟钝和被动。日清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定位,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导致其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如今,日清食品在中国市场已经走到了全面失守的边缘。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日清必须克服傲慢心理,重新认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位置。日清需要加强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研究,调整产品策略和渠道布局,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和竞争力。同时,日清还需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建立更紧密的品牌联系。

在中国市场,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时代的品牌。日清食品要想在中国市场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升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日清才能在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日清在中国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仍然稳健。日清食品需要借鉴其在其他市场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只有这样,日清才能在中国市场找回曾经的辉煌。

对于日清食品来说,中国市场仍然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日清需要放下身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日清才能在中国市场这片沃土上重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