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重组胶原蛋白龙头企业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的成分争议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事件的起因是一位陕西消费者秦女士的公开指控,她声称在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面部出现了硬化、肿胀等不良反应,自费送检结果显示产品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这一成分被国家药监局列为化妆品中的违禁成分。
秦女士的指控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广泛关注。巨子生物官方对此迅速回应,坚称产品未检出任何违禁成分。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平息消费者的质疑,反而让争议进一步升级。随后,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也发布公告,称对可复美相关产品的检测结果未见异常,并指出ELISA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存在多种依赖因素,全球尚无适用于化妆品中EGF检测的商用试剂盒。
在这场风波中,可复美作为巨子生物的业绩支柱,其品牌形象和市场信任度受到了严重冲击。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可复美为巨子生物创收超过4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82%。这种高度依赖单一品牌的风险,在风波持续发酵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一旦可复美增速放缓或出现负面事件,将直接拖累公司整体业绩。
除了秦女士的指控外,还有多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因使用可复美产品导致面部肿胀、过敏等问题。在小红书等平台上,相关帖子数量不少,但由于可复美一直以来的良好口碑,这些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此次争议的爆发,这些问题再次被推向公众视野。
更令人担忧的是,可复美并非孤例。大象新闻随机送检的11款主流护肤品中,有9款检出EGF成分,包括可复美、薇诺娜、SK-II、欧莱雅等知名品牌。这一结果无疑加剧了消费者对“械字号”产品安全性的质疑。
尽管巨子生物紧急回应并配合监管部门完成多批次检查,但消费者对其检测方法的争议仍未平息。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司法鉴定被迫中止,消费者维权之路显得尤为艰难。在这场风波中,可复美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任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领军企业,巨子生物近年来凭借可复美等明星产品吃到了巨大的市场红利。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巨子生物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此次EGF风波无疑是一个警示,提醒巨子生物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巨子生物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引发了关注。根据财报数据,巨子生物2024年的研发成本为1.06亿元,研发费用率仅为1.9%,远低于同行业其他公司。这种轻研发、重营销的倾向无疑让巨子生物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在这场风波过后,巨子生物能否保持高速增长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加强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